『打孩子的後果』
打孩子,是簡單,方便,不需要用腦筋,又可以馬上見效的方式。
不去花心思去瞭解錯誤行為的背後動機,二話不說直接用打的,是駝鳥心態,是懶惰,是不負責。
等打罵相處型式已成習慣,更深層的問題也開始在醞釀之中。
現在當然看不到問題,因為孩子已學會把情緒往裡吞,不敢再對你坦承。
孩子內心的那些情緒垃圾,正在因為你,而累積著,那是一顆不定時炸彈。
犯錯時,處罰是必要的,跟孩子之間建立規矩,也是必要的。
但是,如果處罰跟規矩經常改變,父母總是搖擺不定,那就不要怪孩子不聽話了。
你可以確定你下手的力道不會跟著情緒走嗎?
你可以確保不會有意外發生嗎?
你確定要拿自己的情緒去賭一下這意外發生的機率嗎?
其實該受教育的不是孩子,是不會教導孩子的父母。
『惡性循環』
打過的孩子有比較乖嗎?
如果答案是沒有的話,那是否該換一下方式了?
老是用同樣又不見效的方式,是懶。
不去找新的有效方式,是不負責任。
不打不行,是自我發洩,不懂得管制情緒的藉口。
新方法,也許要花點力氣來推行跟習慣,但孩子健康的心態,成功的未來,不值得你去改變嗎?
別忘了,家裡的氣氛,掌握在你的手裡!
『身教』
父母在外面一切以合為貴,怕得罪人,在家裡卻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武勇起來。這身教示範了表裡不一,胳臂往外彎,氣要發在自己人,還有無縛雞之力人的身上。
父母生氣了,咆哮大怒,動手打孩子。孩子痛得大哭,身心受創,但父母卻說:「我是要你記住教訓,我是為你好!打在你身上,但我卻是痛在心裡啊!」這身教示範了自圓其說,日後請以父母的喜怒哀樂來作為生活標準,孩子的情緒並不重要。未來孩子將以『怕』,來做為思考事情的準則,既而失去了挑戰的勇氣。「受辱」跟「被愛」將在孩子的心裡畫上等號,顛覆了健康心態該有的價值觀。
『我已經打了,太遲了』
如果抱著這觀念的話……
那也不必減肥運動了,反正已經肥了?
那也不必戒煙了,反正已經吸很久了?
那也不必看醫生了,反正已經病很久了?
改變,是個當下的決定。
要開始,是馬上,不是明天,不是後天。
既然已經肥了,既然已經抽了很久的煙,既然已經病了很久,既然已經打了很久的孩子……那就要付出更多的心力,更多的努力去做改變。
不是不可能,只是看你願不願意而已。請別再告訴我『我很想停,但就是沒辦法不打孩子』,這聽在我耳裡,就好像是『我很想減肥,但我就是沒辦法不吃宵夜』一樣的荒謬。
改變是需要花時間,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,也許是一個月兩個月,更也許是一年兩年。
『改變→ 指的是 你,不是孩子!!
你不變,孩子也不會變!!』
我建議父母跟孩子先溝通,老老實實的說,不要顧面子,不要擺架子,誠實的告訴孩子:「我將努力改變自己,我不再動手打你,我不想傷害你,因為我愛你,我也不想你將來打自己的孩子。請幫助我改變自己,從現在開始,我們一起來改變。首先,我們一起設定處罰與獎賞的規矩,我們一起努力,好嗎?」
我建議用白紙黑字把處罰跟獎賞的規矩寫下來,雙方都簽名,貼在牆上。
這張纸,不只是孩子做錯事的罰約,更是提醒父母改變自己的決心。
別忘了,獎賞不只是孩子權利,父母也要對孩子要求獎賞!如果沒對做錯事的孩子動手,好好的溝通後,別忘了提醒孩子『我剛才沒吼沒叫沒打人喔!有注意到嗎?』
孩子不是機器人,有思想,有主見,但因為不夠成熟,所以會不停的闖禍,這是無可避免的成長過程。
如果孩子完美無缺,那還要你做甚麼?